下面,我们开始学习《金刚经》“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大家请合掌,我们一起把经文诵读一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做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好,大家请放掌。
前面“第二十分”告诉我们,佛的色身是因缘所生,不可执着,要把它放下。这个“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佛说的法也不能去执着!
前面有讲,我们佛教徒皈依投靠的是佛、法、僧三宝。“佛”为觉悟者,“法”为教义,“僧”为续佛慧命者,只有至心皈依三宝,受到三宝的加持,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去修行。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对佛、对法产生执著的心理也是不能有!
这里,佛告诉须菩提:“汝勿谓如来做是念。我当有所说法。”须菩提啊,不要生起这个念头 “如来有所说法”,说我要度众生。
佛之所以成佛,就是度众生,因具大慈悲心而渡众生。但是,佛会不会起心动念说“我要度众生”,会有这么个念头呢?
在这里,佛告诉我们“莫作是念”,你不要这样去想。
“何以故?”为什么呢?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这里,如果你没有学习《金刚经》或者不了解《金刚经》的这个空义,有的时候就很难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讲如来有所说法,就是谤佛呢?平日常言道“佛说法四十九年,佛说了种种的法门”,为什么在这里却是“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呢?
我们要知道,佛所谓的说法,都是一种方便,一种手段,都是应众生的根机随宜演说,没有一个真正的实在的法。
例如,医生看病:你感冒了,给你开点感冒药;如果是身体火性重了,他就开点药给你去火;如果是寒性太重,他就给你去寒……
佛说法也是这样,我们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佛就说八万四千种法门。
因为我们众生有执着,所以佛就给我们讲“空”、讲“无常”;因为众生一听到佛讲“空”,有的就堕入顽空里面,所以佛又告诉我们说“因缘有”、“即空即有”(《中观论》•观四谛品第十四“众因缘说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佛在这边所谓的说法,都是一种方便,都是一种手段,是为了对治我们众生的病。
佛说法,都是从他空性的智慧里面产生出来的空性慧。所谓种种的法,你如果执着于文字相,那就体悟不了它的空性。佛说经典,所告诉我们的“真如”或者“空性”或者“佛性”,皆是通过文字来表述,但其本身真正的这个空性是超越文字相。
禅宗里面有这么句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真正的佛法,不是言语所描述的那样,而是不可以言说的。佛说法,是不说而说;说,亦不说,不是靠人的这个思维、推理、想象所能够得到的。
我们凡夫众生很多时候,会用思维的方式去想像这个佛法。所以,为什么禅宗里面有的师父在接引徒弟的时候,会有“棒喝”这种非常规的手段呢?他就是忽然之间,用当头棒喝来打断你的言语、截断你的这种思维。
真正的佛法,是超越文字相,超越这个所言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在这边,佛告诉我们说,对法,及法的文字相你也不能有执著。
很多人学习佛教经典的时候,学着学着就专注在这文字上面去了,他是以了解这个知识来学佛的。这样的话,你学得越多反而会产生“所知障”,有时候“知识”越多,反而越是个障碍,又是个障碍。为什么呢?我们是通过学习佛经,去体悟到这个佛法,体证到佛教的这个空义、空性,开发我们的般若智慧。
打比喻说,禅宗里面叫“指月录”一样,用手指的是天上的月亮,通过手指能够发现、看到天上的月亮。你不能只是抱着个手指看手指,而忽略了其所指的方向。其意,是我们要明白佛经里面文字告诉我们所要了解的、所要修行的、所体证的真正实义所在。所以,我们必须要超越这个文字相,超越所言相,超越以后,才能够开发我们的智慧,对色相是这样,对一切法的相也是这样,对所有的相都是这样。只有超越这个“相”以后,你才能够透过这个表面现象,能够证悟到、体证到其本质。
为什么说我们学习佛法,要在心上用功夫,要在心上能够悟呢?学佛的话,你学死了,不行!要活学,你要去悟,才可以!
佛,在这边就告诉须菩提“莫作是念”:你不要这么去想。为什么呢?因为佛说法,都是从他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不是像我们众生先升起了这个念头,然后去怎么样怎么样。
例如,我们有的时候是哪个地方请你参加什么会议,要发言讲话,然后就绞尽脑汁写发言稿,写一篇文章。这些稿或文章,都是我们通过想象或者经过思维产生出来的,而佛的种种经典,是从他的自性里面、空性的智慧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说,佛不会生起这个执著的念头。
你看,六祖慧能初礼五祖的时候,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内心里面时时有智慧象泉水一样地涌现出来,他这就是证悟到这个空性的智慧,已经有了般若智慧。有般若智慧以后,内心里就不会像我们众生一样,生起这个执著的念头,时时都是在空性当中,有智慧涌现。
佛说的所有经典,都是从他的自性里面,从实相般若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为什么说“经典”的这个“经”字也可以解释为“泉涌”意呢?
我们通过学习经典,经过实修以后,内心里面产生了空性的智慧,证得了事物本然的实相,这就是实相般若。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前面,我们讲到连菩萨都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没有这些执著,更何况是佛?“如来”已经完全圆满地体证到了空性的这个般若智慧,已经证得了这个实相般若,具足究竟圆满无上的这个觉悟。如果你理解佛“有所说法”,那就是说有众生可度,那就是佛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执著,你这样理解的话,那当然是谤佛了。
佛,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究竟圆满地证悟到了空性的般若智慧,破除了一切的这个执著,才能够成佛。所以,如果讲佛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这些执著,那你当然是在谤佛了。
“不能解我所说故”。
佛的说法,都是破除众生这个一切的执著,都是从他自性的般若智慧里面流露出来的,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所说的法,没有能度的我,以及所度的众生,在佛的眼中、空性的智慧里面,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佛都不会去执着。包括,《金刚经》里面讲的所有的这个执着,你都必须完全地给它破除掉,你才能够悟道,才能够成佛。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佛,又进一步告诉我们所谓的“法”,都是据众生的根性应机而说,无有定法。并且,真正的佛法,是脱离文字相的,我们不能执著有这么一个“法”。
有些经典里,讲佛一生行化四十九年,却是没有说一个字“说法者,无法可说”。一切法,都要由自己去体会,不能听他人云。禅宗要旨,只一句“明心见性、自性成佛”,也是表示诸法实相是当体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不可得。
佛陀于灵山会上,拈花微笑示众,什么也不说。“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磐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真正的这个佛法,往往只可意会了,不可言传。通过言传,通过他人讲述, 终还是会变一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水的冷暖、味道只有喝过,你才能体会,自己没喝过,别人如何跟你讲?听到以后,你也只是通过他的言语去想象。没见过,没喝过、没去过的地方,别人的所有描述,都是不真实的、片面的,或者是通过他的语言文字描述,然后你去想像的。
佛,说法也是这样,不要执着于这个法的文字相,要知道真正的这个法是超越文字相的。
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的时候,梁武帝一听是天竺来的高僧、禅宗第二十八祖,马上就恭请祖师上堂说法。几千的僧、俗四众弟子在下面准备听达摩祖师演说这个无上的妙法,想亲眼见、亲耳听到祖师说法。但是,达摩祖师上了讲经台以后,什么都没说,没说一个字,把这个戒尺一拍,好,就下来了——这个法,这真正无上甚深微妙法——就讲完了!
真正的法,它就是要人去体悟,超越一切文字相。虽有文字,然“道可道,非常道”,你通过文字相去表述的东西,又隔了一层,这只是你所表述的、所描述的,跟真正的道、跟真正的佛法,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为什么讲佛法是“不可说、不可说”,你用文字去表述,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这边,佛告诉我们:对佛说的法,你不要去执着,你不要执着于这个法相!
你执着于这个法相,就妨碍你去开发内在的这个智慧。
《六祖坛经》里面有位叫“法达”的僧人,七岁出家,平时常诵《法华经》,去拜见六祖慧能大师的时候,头不至地。拜佛的时候要五体投地,他就没有做到。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对法有了执著,他认为自已诵《法华经》已有三千部了,有了这么一个执着以后,就生起一种我慢。六祖见了,说:“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祖师又说:"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详见《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你如果认为自己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做了多少事,持戒有多少,但不知这些东西都是因缘所生、都是空而去执著,有执着以后,你内心就会产生烦恼。法达诵《法华经》三千部,对所诵的《法华经》产生了执着,内心生起了我慢。生起我慢以后,他这礼拜六祖就不能很虔诚五体投地地去拜。
《金刚经》在“正信希有分第六”中,有“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就是佛说的法如同一只“筏”,就像过河需要一条船一样,过了河以后你就不能再背着船了。“法尚应舍”,你真正体悟到了解脱了,你过了河了,所谓的法实际上也就是空,哪有什么“法”与“不法”呢?如果过了河,你还把这条船背着(还执著这个法),那就是没有智慧。
在这里,佛告诉我们“说法者无法可说”,所有的法都是一种应机、随缘,都是一种譬喻,为了让我们从此岸到达彼岸,来度过生死的这个苦海。如果度过了这生死的苦海,那所谓的船,对于你来讲就是没有用的了,也没有什么法与不法的。这些所谓的“说法”,是因为有烦恼的众生、执着的众生、过生死苦海的众生,然后佛才说的种种法门,所以“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真实的佛法、真正的道是要我们去修、去行,是超越文字相、无可言说的,这就是禅宗里面经常讲的“本来面目”。
六祖慧能大师在度惠明的时候,就说:
“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就是当下,看你那本来面目。
这就是超越文字相的,这就是佛性,我们经常谈的真如佛性,自性,言语道断的。
南岳山南台寺有个地方叫磨镜台,跟佛教一个有名的公案有关。
六祖门下出了很多得道的高僧,其中两位非常有名,一个是在南岳修行的怀让禅师(677-744,世称南岳怀让),一个是在江西青原山修行的行思禅师(671-740,世称青原行思)。
中国禅宗发展到唐代,如日中天,六祖惠能大师门下涌现出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等五位杰出弟子,其中,以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为最,形成了怀让的南岳、行思的青原两大法系,从他们两位的法脉传承下去衍化出五个宗派: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禅门五家七宗。
怀让禅师在南岳修行的时候,马祖道一(公元709-788年,谥号“大寂禅师”,法嗣139人,以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号称洪州门下三大士,其中百丈怀海门下开衍出临济宗、沩仰宗二宗)当时也在南岳住茅棚,终日坐禅。怀让禅师知其可为法门龙象,就想教化、引导他。
有一天,怀让禅师拿了块砖头就在马祖道一打坐的茅棚前石头上磨磨磨……本来打坐嘛,希望有个较安静的环境,有些人更是恨不得外面什么声音都没有,很清静。你看那个怀让禅修拿着这个砖头在他茅棚前磨磨磨,发出很大的声音。马祖道一有点不高兴了,问 “你磨这石砖干什么呢?”怀让禅师回答:“磨作镜”。马祖道一听就说:“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也问道一:“你在做什么呢?”道一说“我在坐禅,悟道成佛”。怀让禅师乘隙而言:“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道一即问:“应该如何才是?”
这时,怀让禅师就进一步引导道一:譬如驾牛车,车不动,是打牛驱车,还是打车催行?”(车不走,你是要赶牛呢,还是拿鞭子打车?要车子行起来,你如果不赶牛,拿鞭子打车有什么用呢?)
怀让禅师接着又说道:“你学坐禅,是为了学作佛吗?如果是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无为的心法,不应生取舍分别。你若执着佛由禅坐而得成就,就是误解佛法,执着禅坐之相,不能通达佛法究竟的道理。”道一法师听到怀让禅师这样的开示,如灌醍醐( tí hú),对怀让禅师再三恭敬礼拜。
这就是禅宗里面有名的公案“磨镜台”。
后,马祖道一跟随怀让禅师参学有十年之久。怀让禅师去世后,马祖道一继承了他的衣钵。在怀让禅师的六位入室弟子当中,唯其得心传。
(怀让禅师用心提醒弟子们弘法的要件:“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
真正的修行,如果你执着于非要“坐”,才能够悟道成佛,这其实是个错误。磨砖不成镜,枯坐不成佛,参禅悟道要能觉悟出真心本性,才能进入禅的境界。我们众生与佛的差别在于“心”的差别。佛的心,没有烦恼,没有这些个妄想执着,内心里面时时跟空性,跟般若智慧相契合。凡夫众生的心里整天都是妄想纷飞,时时都在妄念、执著中。
所谓坐禅:坐,是契机;禅,是净心,断掉起心动念。只有内心里面能真正体悟到空性的智慧,众生也就是佛。你不能执着有这么一个坐相。你看六祖在《坛经》里面就讲“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如来本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你如果执着有这么一个相的话,你就不能真正体悟到“即心即佛”这个空性的实义,不知道在心智上面用功夫,不能在心上面去改变自己,就好像说打车催行一样,用功的方向了。车不走,你打车有什么用呢?
佛,在这边告诉我们“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因为无所执着,内心里面证得这个空性的智慧,不执着于这个说法之相。但是佛,还是在每天说法度众生,只是他没有这个执著的法相、所度的众生相,也不会执着于一个能说法的我相,这些都没有。如果认为“无法可说”,就什么都不去说了,也不去修了,不去做了,这也不是。
佛教讲“空”,不破一切法。
佛教讲“空”,是为了破除我们内在的这个执着,让我们内在的般若智慧开发出来。开发智慧以后,你无所执著了,才能够真正地说法,真正地修一些善法,去度众生。
我们如果错误地理解佛教的“空”,是什么都不要去做了,什么都不要去修了,就堕入了一种断见、堕入一种顽空里面。我们一定要知道,佛告诉我们“空”,是空去我们内心的妄想、执着,开发我们内在的般若智慧。我们为什么有时候,有烦恼不能解脱呢?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最可怕是我们没有智慧,还自以为自己很有智慧,这就非常可怕。
昨天在聊天的时候也说到,如果一个人身边有人能够指出他的一些缺点跟毛病,其实这人就是他的道友,真正的好朋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凡夫众生总是认为自己很完美,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凡夫众生,一个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第二个呢,他的眼睛专门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在凡夫的眼里,看到别人这不是那不是。还有一种最可怜最可悲的是,他学了佛法知道一些道理以后不去自修,看不到自己的毛病,认为自己不用修了,已经很好了,然后,他拿着佛法,专门去看别人的缺点,那就是真正的愚痴。他不知道真正的佛法是拿佛法的这面镜子,多照照自己多看看自己。
“静坐常思己过”,这就是修行!多看看自己身上有什么缺点,多看看自己当下这一念是“贪嗔痴”呢,还是“慈悲喜舍”;是保持了一份真心呢,还是一种妄念?
经常看一看,学会看一看,这就是“观照”。你经常观照,经常返观内照的话,你慢慢慢慢就能有观照般若了,你就会有智慧。所以,我们说“般若”有文字般若,有观照般若,有实相般若。
我们现在学习这个经文,就是文字般若。你学习了这个“文字般若”以后,就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行为,多观照当下自己这一念是正的,还是邪的?是错的,还是对的?是妄念呢,还是真心?学会返观内照看自己的这个内心,慢慢地就会有智慧了,慢慢地就会有观照般若了。
如果学了经文以后,本身是文字般若,但你不去观照自己,却专门看别人、专门去看外面的是是非非。这样一来以后,不要说你有般若,不但般若没有,你的是是非非还会越来越多,你的烦恼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好,下面我们看经文: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否。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这个地方,“须菩提”称为“慧命须菩提”。这个“慧命须菩提” 跟前面的“长老须菩提”意思相近。为什么这里翻译成“慧命”呢?一个,他是“以智慧为命”叫慧命;第二个,是有德,有道德的长者,称为“慧”;“命”,是寿者,年纪长老的意思。“慧命须菩提”,意即福慧具足的长者大圣人。
这段经文,是须菩提为我们未来众生产生的担忧跟疑虑,而问的佛陀,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的众生都是很有福德因缘的,值生于佛世,能够亲自听闻到佛讲法。当下须菩提,包括有很多弟子、信徒听到佛说法以后就会深信,并且有很多能够悟道,能够成佛。
佛,是真正的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能够真正体证到无上究竟圆满般若智慧、福慧具足的大圣人!佛,有三德:断德、智德、悲德。什么叫断德呢?就是断除了一切的烦恼;智德,就是具足了一切的智慧。具足三德,所以成为“佛”。
须菩提在这边生起了担忧跟疑虑“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否。”:如果在末法时代,众生听闻到这个无上甚深的般若法门,他能不能生起信心呢?
末法时代,一是众生的这个福报,福德因缘没那么深厚;第二个,末法时代众生的这个执著心比较强,听到《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包括对佛、对法不能执著,对众生不能执著、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果位也不要执著这么个甚深微妙的道理,他会生起这个真实的信心吗?
你看,有好多如果没能真正系统地学习《金刚经》,没有真正了解佛法的这个“空义”的话,不要说一般的信士,有些佛教徒的话听了这个也是很难接受,很难接受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能真正了解佛法这个“空”的实义,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很难相信而生起疑惑的心,这也很正常,是不是?
须菩提在前面问:于未来世,众生能不能生起这个信心?
佛,在这边就告诉须菩提说:能生起信心!当然了,这种人就是“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在这个末法时代,听闻到《金刚经》“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者,这人就不是一般众生。“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即不一般的众生。
前面,佛已告诉我们“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他能够听闻的这个般若法门,听闻到这个般若法门以后生起信心,这种众生就不是一般众生。
对《金刚经》能够生起清净的信心,并且能够发大菩提心者,即是“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不是一般的众生,他的福德因缘是很深厚、很深厚的。
在末法时代,有众生能够听闻到这个无上甚深的般若法门,能生起这个信心,包括,我们今天能在这边来学习,这也是我们的福德因缘很深厚,也是跟《金刚经》的这个般若法门有缘。我们也是很有福报的,能够相信佛说的这个《金刚经》的法门。
众生。众生者。
这里说“众生、众生者”,与前面讲的“彼非众生,非不众生”的意义相近。能有福德因缘听闻到《金刚经》,能够生起这个真实的信心,他就不是一般的众生。
“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这个不一般的众生“如来说非众生”。我们对应的众生,本身也是因缘所生,也是四大五蕴组合的,由眼耳鼻舌身组合在一起,形成这么一个人的色身,本身也是空,所以“是名众生”,也是假名安立。
佛在《金刚经》里面,随时随地一边讲法,讲完以后一边又在扫荡、破除我们的这种执著。
你看,佛在这里讲“众生,众生者”,又怕我们对“众生”产生这个执著,又马上告诉我们说“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所谓众生,也是因缘所生,也是自性空。
我们凡夫众生,总是希望在我们色身上面执着有这么一个“我”字,佛告诉我们说,这其实没有一个“我”。当用《金刚经》的般若智慧正观,把我执心、把“我”给弱化以后,面对很多的事情跟人的时候,你的烦恼就会减轻,慢慢慢慢就会体悟到佛法这个“空”义的妙用。
好,这个“第二十一分”我们就讲完了,大家请合掌,跟我一起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更多内容,请点击石霜禅寺官方网址:http://www.shishuangs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