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张旭:学佛人要有惭愧心、精进心、感恩心

作者:张旭 来源:根据录音整理,有删减 日期:2019/7/17 15:19:17 人气:679 标签:

 在全市佛教界 2019年僧伽居士培训班暨首届讲经交流会上的

讲      话

浏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市民宗局局长    张旭


6.jpg

 各位住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上午好!经过大家前期精心的筹划,今天我们全市佛教界“2019年僧伽居士培训班暨首届讲经交流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这是今年我们佛教领域僧才培养提升工作的一次新的尝试,也是我们佛教界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将标志着浏阳佛教领域的管理工作、协会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个充满法喜的时刻,我要代表市委统战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2019年,是我们全市宗教工作的政策法规宣讲和队伍建设年。5月份,我们已组织了为期一周的全市基督教信众集中培训授课,效果很好。接下来,在8月份也将组织道教职人员集中培训,由原来的分片分区一线宣讲到现在分教派分领域重点宣讲,实现了政策培训的形式与内容的创新结合。

  组织佛教界僧伽居士培训暨讲经交流活动的想法由来已久,早在2017年我们就在城区问津古寺策划召开过居士代表座谈会。

  为什么要组织大家搞培训呢?除了上级有要求、大家有需要外,我想主要是“三个为了”:为了让大家的见地更加真实,为了让大家学修更加清明,为了让大家洗静自己的这颗心,发菩提心,形成一个念佛人真正信、愿、行的心态。

 时下,我们有的念佛、学佛、信佛人,心里没有力量;有的经典被歪曲;有的过于迷信;有的出世又被入世之功名利禄纷扰;有的誓愿虽猛但愿力不稳,遇到种种的磨难就生退心;有的被业障无明所覆盖等等。所以,我们讲“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我们的居士拿到一个皈依证容易,而论真正修行,可能还有很长的心路。因此,造成佛学界浊心大于清水,众生烦恼之心,妄念纷飞。

 “明心为要”。所以,在这次的培训课程设计上,我们既安排有国家政策法规的宣讲,也有佛门教规教义的学习;既有寺院的管理包括财务管理的学习,也有我们佛教经典的教义交流。

  那么,我们学习的初心是什么?我们学习的愿力是什么?我想,是三句话。

  一是“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初心之一就是想通过这个培训,让大家洗心、明心,让大家净心观照,有更多的愿力、信心进一步地正信、正念、正知、正行,让大家更加精进、勇猛,志愿无倦;让大家更加突破所知障,至圆至顿。念佛人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超越了这十六个字,就会有更多的般若智慧,讲出来的话就会更有力量。

 初心之二,要和大家 一起去寻求明眼善知。我们讲“心为法王,万法唯心”。那么,怎么去降伏我们的这颗心呢?希望通过我们的这个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会对“心”的调伏,对心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更好地降伏好自己的这颗心。 有一次,我和我们外请的一位大师交流心得,他主动说及自己修行的人生目标是想成为高僧大德,而不是拥有一个富丽堂皇的寺院。其实,我们的教职人员,人生一定思考过这个话题——就是你入佛修学,人生的目标是想当“高僧”还是“名僧”?“高僧”和“名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我认为,“名僧”就是会接人待物,会迎来送往,声名鹊起;“高僧”则是在穷巷里、深山中不为人所知。“高”是指什么?道德高,他能心明心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不少的居士,拿世间标准来说事,拜师父就拜有名望的,供养也是供养有名望的,岂不知真正的高人“和其光,同其尘”。大家三皈五戒,修行悟道必须要明眼善知,安心明心也要归心。2018年,我曾去参访过江西云居山,瞻仰过虚云大师纪念堂。上周,随同市政协组织赴福建厦门大学学习,有幸顺道参访了南普陀寺。以弘一法师为代表的高僧大德,让这个闽南名寺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充满了佛教文化的引导力。

 最后,对于怎样搞好这次的培训授课和讲经交流,我想提三点要求,用“三颗心”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勉。

 首先,我们要抱有一颗惭愧心。惭愧心是我们做人修道的一个心体条件。佛教“骂人”最狠的一句话,就是“无惭无愧”。我们信佛的人,在大众场合都是举止安详,行为端正,这是佛教文化的化导之力、教育之功。有惭愧心,大家学佛路上,就会有进步,有成就。今天,8点半我们民宗的同志准时来到这里,冒着大雨和大家一起举行了升国旗仪式,无论是教职人员还是居士们,都风雨无阻。刚才照性会长跟我讲,这是“天降甘露”。我觉得这是我们佛教界人士的一种精神,一种爱国爱教的善知,一种很有凝聚力、很有团队力量的觉悟。佛教协会在今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了新的面貌;能够有这么强的组织能力,这么大的凝聚力,我们学佛的各位居士们、各位法师能够紧紧团聚在佛协的周围,是对佛教事业的弘扬和担当,也是我们教职人员队伍精气神的一种体现。大家的正知、正见、正愿、正行,让我们民宗局的同志感到欣慰,也很敬佩。

 其次,要抱有一颗精进心。有一句话“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一切学习,都要用佛号来摄心。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宇宙万事万物皆不出因果定律,皆在因果之中。我们要“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精进,才能更加地勇猛;精进,才能“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三是,要更多持有一颗感恩心。我们现在能够如法地念佛、修行,要感恩有这么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党的宗教政策充分地尊重我们的信仰自由。在古印度,出家人是住在泉边林下,在树洞山洞里面修行,“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简单之至。“三衣”是什么?就是一条裙子,一件衬衣,外加一件僧袍,托钵乞食。在中国呢?佛教自传入以来就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国的角楼在古建筑中叫做“寺”,在城墙的角楼上接待僧人,为什么?有地位啊。“庙”是指什么?指宗庙祠堂,中华民族祭祀天地与祖宗的地方。现在寺庙并称,说明什么?说明环境要远优于古印度。现在,把佛家修行之地都统称为寺庙,这说明社会对佛教的一种尊重,说明佛教很有影响,有很高的地位和规格,学佛念佛,在中国有一个很好的环境。湖南省民宗委、长沙市民宗局组织我们建设“四型”场所(生态型、学习型、道德型、文化型),包括我们今年开展的“传统文化进场所”等“五进五好”建设等等,都是在努力打造一个最好的环境,营造一种最好的场所条件,让我们学佛人能念好佛、修好行。所以,我想我们要有这个感恩心。古印度佛经关于后世末法时代预言,“铁鸟飞空,江河消减,饮食乏味,华果不成,人无光泽,人的四肢萎缩,大脑极度发达……”,现在的地球状况似乎印证了预言之准,这说明什么? 说明从某种角度来看,佛教是一门科学。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你读的书越多,你思考问题的范围就越广泛,那么你未知领域就会越广也越多,佛教里面讲叫“认知的岛屿”。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经常去学习,大家都能去学、去修行,去修炼自己的心。你修行越深,就会在认知的里面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几乎我们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以自我的“心”为原点,去画好这个圆,深入地认识这个“人”和世界,思考如何更美好地与这个世界融合。

“圣人无常师”,我希望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让在座的每一位法师和居士都会有大的收获,大的自在。在这里,我也诚挚的祝愿各位法喜满满,福慧双修、吉祥如意! 

谢谢大家!


(根据讲话整理,有删减,2019年7月3日于大围山红莲寺)


本文网址:http://shishuangsi.cn/show.asp?id=863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