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

照性法师宣讲《金刚经》开示|有所执著,就会障碍

作者: 来源: 日期:2018/8/9 10:21:25 人气:195 标签:

 

3 (2).jpg

 一个人,一旦心里面占据、执着了一些东西后,他的智慧就会减少。

 就好像讲一个女人,一旦谈了这个恋爱以后,她人就会变傻,为什么呢?她内心里面已经被这个东西占据了,本身女人的话,她用情就比较重一些,一旦恋爱了,她心里面就完全都是情啊爱的。这样一来以后,她内心里面那个智慧就没有了,就好像手里已经抓取了一样东西,她的手已经腾不出来了。

 我们内心里面,如果对一个东西还有所执着,你就证悟不了这空性,智慧就开发不出来。我们内心的这个智慧是什么?是要空灵的,空性的。就好像说我们内心里面这个妄念,觉察到这个妄念,把这个妄念放下的时候,内心里是一片空灵、空荡荡的人,这就是智慧的开发,这就能开发你的智慧。如果,你内心里面整个都充斥着情啊、名啊、利啊,你就不可能有这个智慧的产生,所以,为什么说要放下,内心里面放下所有的执着呢?放下,放下,简单又简单,最好就是永远保持一个本真的心,简简单单的,那个时候好像是最有智慧,最有智慧的。

 达摩祖师,是我们佛教的第二十八祖。迦叶尊者是初祖,阿难是二祖……到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于中国开辟禅宗蹊径,是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慧能为第六祖(自五祖弘忍以下,分南北二宗,南宗慧能,北宗神秀,因顿渐修持而别,史称"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是佛教因宗生派的起源。慧能以下,有青原行思下、南岳怀让下;下,派下之意。青原下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怀让下出伪仰宗、临济宗,是为“一花五叶”。临济宗又产生杨岐、黄龙两个派别,史称“五家七宗”)。

 当时,达摩祖师一是看到自己年岁已高,第二是看到自己在中国度化众生的因缘也已圆满了,就准备西归回到印度。达摩祖师也是很神奇的一个人,他圆寂了,但最后在埋的那个地方别人打开他的墓时看到只是一只草鞋而已。达摩祖师在西归天竺之前,把自己的四个徒弟召集在身边,说:我即将西返天竺,你们把自己所学的心得说来听听。达摩祖师门下四大弟子分别是:道副尼总持(又名道迹,南朝梁武帝的女儿明练公主,后拜初祖达摩为师,法名总持)道育慧可(487~593年,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得达摩衣钵真传,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

 道付说:“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文字在阐明佛法真谛,但不可执着文字,也不可舍离文字,使能得道之受用)”。达摩祖师一听,说:“从这个所领悟的境界,你只得到我的皮而已”。

    尼总持说:“庆喜见阿閦(chù)佛国,了悟真相,豁然开朗,便不需再见。”达摩祖师说:“你只是得到了我的肉而已”。

    道育说:“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地、火、水、风四大皆空,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 达摩祖师说:“你得到的是我的骨而已”。

    慧可什么也没说,起身默然顶礼祖师三拜,然后依位而立。达摩祖师就说:“你慧可,是得到了我的骨髓。”

    达摩祖师分别以“皮、肉、骨、髓”评述四人得道之深浅,这是禅宗著名的公案,慧可即后来之禅宗二祖。

 为什么禅宗对《金刚经》这么重视呢?真正的佛法是没有文字相、超越这文字相的,不管你有文字,还是你有见,有这个念头,还有这么一个执着的话,你都没有真正得到这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超越一切执着。你看《金刚经》里面,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破除我们众生的这种执着。你看后面,当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的时候,他马上讲“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众生这个心总是在不断地想抓取一些东西。佛告诉我们“有”乃假合,是“空”的时候,众生就想把这个“空”抓住,认为就有这么一个“空”存在。你只要内心里面有执着,有这么个执着以后,智慧就开发不出来,因为内心有这么一个东西。

 其实,我们内心里面如果对过去任何一个法、一个东西有所执著的话,就会障碍我们。不但障碍我们内心的开发,有的会障碍我们自己的智慧,能障碍我们的这种快乐。特别对过去的一些不好的经历,过去的一些挫折、一些别人对你的伤害,你这更要放下。你这不放下的话,你在心里面就像有块大石头,像把刀子一样在不断不断地折磨你自己。当你有了这些东西以后,心里是什么呢?充满的就是一种仇恨,不要说智慧开发不出来,你内心里面都充满着这种仇恨,充满着烦恼。你只有把这所有的东西都放下,把这个妄念也放下,把这所有的执着,包括有“度化众生”的这么一个执着,也不行。包括,对佛的这个相(xiàng)好的执着,也要把它放下。内心里面,你只有放下一切的时候,你的智慧才能开发出来,哪怕一点点的执着,都会是你悟道成佛的障碍。

 从上面,达摩祖师与他的四大弟子对话的公案里,也就能够看的出来,真正的佛法就是要放下一切执着。你有所言,有所执着都不对,都不是最究竟的。你看,神秀大师跟六祖慧能大师分别所做的偈颂,神秀大师的偈颂:“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也没错啊,也不错。但是,他的境界、他的悟性、他的智慧就没有六祖慧能大师高,六祖慧能大师所做的偈颂体现的是最究竟圆满的这个空性慧,所以,这五祖后来就把衣钵传给慧能大师了。

    这边,《金刚经》也告诉我们说,当时佛于燃灯佛所也没一个法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什么呢?因为本身这个法就是一个空性慧,无所得的般若空性慧。你只有证得这个无所得的般若智慧以后,你才能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这个智慧以后,你才能够成就。如果,你还有这么一个法执的话,你就根本体证不了无所得的这个空性慧,你证悟不了的话,你也成就不了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下面,佛就进一步肯定了须菩提的回答——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就是说,须菩提你的回答是正确的,是这样是这样!没有一个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么一个法,本身就是般若智慧的空性。佛证悟到这个空性,体悟到了般若智慧,然后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说,那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修什么,学什么呢?你这样一想的话,则又是执着于相了,堕入了断灭空,于无相实相不能如实证解。

    有一个这样的公案,唐朝的宣宗是一代英明君主,拥护三宝,修复旧寺,广兴佛法。

    他未做皇帝之前,曾剃发作沙弥,到盐官齐安禅师那里参禅。当时,黄檗希运禅师在那里作首座。

    沙弥见黄檗禅师拜佛,便问:“不著佛求、不著法求、 不著僧示,长老礼拜,当何所求?”

    禅师说:“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常礼如是事。”

    沙弥说:“用礼何为?”此语已落断灭空,这也是著相,著了非法相。禅师打了他一掌,他嗔心一起,怨道:“太粗生!”

    禅师说:“这里是什么所在?说粗说细!”随后又打两掌。

    后来,沙弥作了皇帝,就是唐宣宗。

    宰相裴休是黄檗禅师的入室弟子,知道这三掌的故事,便向皇帝上奏:“三掌为陛下断三际也(截断顽空、断灭空、造作空此三种错解与妄想)!”

    黄檗禅师圆寂后,唐宣宗赐其谥号“断际禅师”。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证悟到的是众生无来无去本自具足的空性的般若智慧!

    当年,世尊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时候,首先讲的也就是这么一句话:“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每个人他都有佛的这个智慧。所以,为什么马祖告诉我们说“即心是佛”呢?我们内心里面,这个心就是佛。但是,我们的内心妄想执着太多了,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不能证得这个般若智慧,你一执着以后智慧就开发不了。所以,我们才是众生。

    佛,在这边又告诉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用他的过去世来举例子。

 当时,世尊在燃灯佛面前修行的时候,燃灯佛与他授记说你将来要成佛“汝于来世。当得做佛。号释迦牟尼。”如果,当时释迦牟尼佛觉得有这么一个法,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就不可能给他授记。为什么呢?你内心里面还有执着,还认为有这么一个法,还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还没有证悟到说“菩提本无树”,还没有证悟到说“本来无一物”,一切都是空性的这个道理,没有证得这个无上正等正觉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燃灯佛就不可能与他授记了。

    如果说,六祖慧能大师他没有证悟到这个空性智慧,没有证悟到一切本来无一物,一切都是空性的这个般若智慧的话,这个五祖也不可能把衣钵传给他了。

   “释迦摩尼”也是梵语,翻译成我们汉语简单讲,“释迦”就是“能仁”、“勇忍”,也就是慈悲之意;“牟尼”就是“寂静”、“寂灭”;“释迦摩尼”,即是慈悲与智慧能断除一切的烦恼之义。也就是说,“佛”是福、慧两足尊,福慧圆满,这就是佛。

    我们学佛,就是学习佛的慈悲跟智慧。

本文网址:http://shishuangsi.cn/show.asp?id=774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