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

照性法师宣讲《金刚经》|“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作者:石霜崇胜禅寺 来源: 日期:2018/9/9 15:10:36 人气:429 标签:

      

16 (3).jpg

     下面,我们接着来学习《金刚经》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大家请合掌,我们一起来诵读经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好,大家请放掌。

    《金刚经》这个“法界通化分第十九分”的经文,不是跟前面的有些段落一样是较量功德,它是衔接“第十八分”的这个经文而来的。

    经文里面讲“须菩提,汝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否?”

    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啊,于意云何?就说,须菩提你怎么想的,或者你心里怎么想的,你怎么看的?如果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去布施。我们前面也给大家解释了“三千大千世界”是佛教的宇宙观,佛教里面说一日月照四天下为一“小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一大千世界有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三千是讲它组成的结构,而不是这个大千世界是三千个。(《大智度论》中云:“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这是我们佛教的这个词语,“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的世界,略称“大千世界”。七宝就是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等这个世界上比较珍贵的一些宝贝。

    如果,有这么一个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是佛陀的一个比喻。你看,不要说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我们就是拿一屋子的金银、琉璃等到外面去布施,那也不得了。这是比如说,一个人他以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七宝来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否?”这个,我们就必须看“第十八分”的经文,“是人以是因缘”,这个“以是因缘”是什么呢?就是以这个“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以这个三心不可得为“因”,以这个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为“缘”,这就是“以是因缘”的这个意思,然后佛陀就问须菩提“得福多否?”

 前面,在较量、比较的时候,只是讲这个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或以那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这个生命布施,它没有“以是因缘”。为什么呢?他没有以这个“三心不可得”的心,也就是说他没有《金刚经》的这个无住的空性智慧的这个心。他有这么一个心,那表示他是有为的,他是有漏的,所以他的功德也是有限的。

 这边呢,他是“以是因缘”,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种空性的,不可得的,无所住的这个心去布施。

 于是,须菩提就回答,说:“如是,师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他以这个因缘去布施的话,他的福报、福德就非常非常多。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心是个无住的心,是无漏的心,他内心里面如同虚空一样。因为无住,所以他的功德、他的福德就像虚空一样无边无际。

 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佛教,特别《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去行布施,要无住布施呢?有住,你内心里面就有执着。有了执著以后,那你内心里面就有它的局限性。就好像,我们如果有自己的这种我执心在的话,永远从“我”出发去看待问题的时候,那你的角度永远是有局限性的。为什么呢?你站的永远是你的角度。如果你真的把我执给它放下了,把“我”这个角度改变了,那你就会能够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站在另外的层面去看待问题。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什么叫“菩萨”呢?菩萨心就以众生心为心。我们凡夫心,什么叫凡夫呢?凡夫就是永远从“我”这个角度,从自己的角度这个心,“凡夫”这个自私自利的、我执的这个心。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凡夫心、自私自利的心把它放下,多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角度,从家人的角度,从众生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样的话,你的心量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这样一来以后,你的心里面就不会有着执著了。你有执著,你内心里面就没有这个空性的智慧;你有空性的智慧以后,你内心里面就没有执著了,这是相对的。

    在这里,须菩提就回答佛陀说“得福甚多”。

    然后,下面经文是“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经文进一步的告诉我们说,这个福德也不能执著,福德它本身也是空性的,也没有实实在在的这个福德。如果你认为实实在在有这个福德,好,那你的内心里面又起了一个抓取的心了,内心里面又在执著了。执着以后,你的内心里面又清净不了了。打个比方:一个人,今天到外面做了好事,拿多少钱去帮助了别人,或者哪里希望小学去捐了……这个,如果不执著的话,你这确实是福德。但是,你如果内心里面认为:唉,我今天去做了好事了,内心里面一有执着,好,那你就易生烦恼,内心里面就不清净了。为什么呢?做了好事后你有住了,有执着了,你会觉得别人好像没有感谢我啊,社会对我好像没有一种赞美啊……好,那你内心就会有失落,或生起怨恨。为什么呢?就是你把福德这东西执着为实有,在你内心里面产生了影响。

 所以,《金刚经》里面讲空性,讲这个“无”:这个法也是无,一切都是无,就是这一切的法不要在你的内心里面产生这种错误的执着,这种影响。如果你把这个福德,讲:唉呀我今天做了多少善事,我帮了你多少,然后你看你一点不懂得感恩,或者你都没说谢谢我。这样一来以后,你有了执着了,就对别人会生起怨恨。我们去帮助别人,去做一些好事,要知道本身它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空性的。你知道它的空性以后,做了,你就放下了。生活当中也有这样的人,他很热心很喜欢帮助人,也确实帮助了很多人,但他帮助了以后,经常念着念着:唉呀我帮助谁了谁了,我什么时候帮助他了,你看谁谁曾经那个遇到什么困难的时候,你看都是我帮助他的。然后,没完没了没完没了的说个不停。慢慢的,被他帮助的人,受他帮助的人一开始还是很感谢他,但是慢慢慢慢别人会疏远他,慢慢慢慢感恩心也没有。

 中国有句古话“施恩勿念”:你施恩,你帮助别人了,你要“勿念”!这是什么呢?这也就是一种智慧。为什么呢?你一念以后,你念多了你一念多,别人也烦。第二个,你这一念就表示什么呢?就表示说你帮助别人,希望别人回报你。别人没有回报,你自己也生烦恼。你看,这烦恼,何苦呢?要知道“施恩勿念”,你这样一来,就切入了这个佛教里面讲的这个空性的智慧,自己也不生烦恼;别人呢,你真帮助他以后,内心里面还是会念着你的一份恩情的,是不是?

 “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如果你执著这个福德有这么一个实在的,你去执着于它,好,那你内心里面有执着的话,那你这个福德它就有局限性。它有局限性以后,好,那就是有限的,它就不是无限的。如果你内心里面是一种空性的这个智慧,你没有去执着它,你跟这个空性的智慧契合了,好,那你所做的这一切的善事都是无漏的,都是无为法,所以都是无限的。

 所以,“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任何一个法,一个东西,你只要有这个数字,都是有限的,有量的话就都不为多。比如说,你说再高再高一个人,他1米七、1米8是高吧,但是你碰到一个好像两米的,你就矮了了,也就这个意思。你只要有这么一个数量,有这么一个数字在,你执着有这么一个福德在,好,那你的福德就是有限的。有限,就不为多了。

 《金刚经》里面一再告诉我们说对一切法不要去执着。你执着的话,你内心里面就清净不了,你烦恼就多了。你一执着以后,你内心里面的智慧也就开发不出来了。为什么呢?佛教里面讲的智慧,智慧怎么开发出来呢?空性,切入空性!内心里面的妄念,一念都不起,你才能够开发你的智慧。所以,为什么说“戒定慧,戒定慧”!你心净了,你才能够开发你的智慧。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所以为什么说,你学了《金刚经》,你有了智慧以后,你的生活当中,就是有诗跟远方。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请合掌,跟我一起回向:

    愿意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于众生,皆共成佛道。


本文网址:http://shishuangsi.cn/show.asp?id=786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