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

我们应当向佛菩萨学习什么精神呢?

作者: 来源:大公佛教 日期:2018/8/28 18:29:21 人气:1145 标签:

 当你走进寺院,虔心礼拜佛菩萨时,你可曾想过这位佛菩萨的精神是什么?佛菩萨从众生的利益出发,以无我、包容、平等的精神,以大无畏、担当、和合的精神……使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乐土,其精神博大精深,功德无量无边

 学习弥勒菩萨欢喜和包容的精神
   一般汉地寺院的第一重殿,即为天王殿,天王殿里正中供奉的就是弥勒菩萨。据佛经记载,这位菩萨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弟子,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前先行往生,直到佛陀涅槃后的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又下生至人间成佛,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广度众生。而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弥勒菩萨的造像,是依照五代时期的高僧布袋和尚的形像所塑造。

弥勒.jpg

 《宋高僧传》中记载布袋和尚为四明人,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布袋和尚能“示人凶吉”,有种种神迹。由于他在奉化岳林寺东廊坐逝时,留有“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的偈语,因而被世人视为弥勒菩萨的化身。

 弥勒菩萨身宽体胖,大腹便便大耳垂肩,再加上脸上整天笑嘻嘻的,是非常亲切而且惹人心生欢喜的一个形象。每当看到那坦荡的笑容,都能被感染并忘却自身的烦恼。“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要有肚量,能包容;还要慈悲,以欢喜心接待一切众生,所以弥勒菩萨代表的是众生平等心,呈喜悦相。

 学习韦驮菩萨护持正法的精神
    韦驮菩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佛教护法天神,一般安置在天王殿弥勒菩萨像的背面,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

韦陀菩萨.jpg

 佛经中记载,韦驮菩萨是贤劫千佛当中的最后一尊佛。在过去劫中,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同为转轮圣王的千子之一。千子学佛之后各个发愿,韦驮菩萨听了他们的发愿之后,说:“你们修行成道,弘扬佛法的时候我给你们做护法,护持你们,等你们全部成佛之后,我最后一个成佛。”

 相传,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荼毗现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将见状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诸天众王的赞扬,一致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正法。因此,将他的塑像安放在天王殿,面向大雄宝殿。我们礼拜韦驮菩萨,实质上就是学习他敢于护持正义、正法的精神。
    寺院中常见韦驮菩萨的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壮武将样,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拄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学习文殊菩萨智慧和善巧的精神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又叫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职责是专司智慧。所以,在诸大菩萨中,文殊被冠以“大智”的尊号,又称“大智文殊”。由于他的智慧第一、辩才第一,所以被推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菩萨,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不为佛教固有的教化方式所束缚,其法门以善巧为特色,旨应机开示宣扬佛法,注重第一义谛。

文殊菩萨.jpg

 文殊菩萨洞察纷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根据《五灯会元》和佛经记载,文殊师利菩萨是古代的龙种上佛转世的。“龙种上佛”曾经是七佛之师,但为了弘扬佛法,倒驾慈航又化成菩萨,到佛陀身边帮助弘扬佛法。《放钵经》云:“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文殊菩萨的造像多为头顶五髻,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一头青狮,表智慧尖锐和威猛。五髻表大日如来(据说是释迦佛的法身)之王智,又表童子之天真,所以又叫文殊师利童子。
    我们拜文殊师利菩萨,就是要学习他圆满的大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文殊菩萨的智慧和善巧,并且把这种智慧和善巧应用到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必能从善如流,理智行事,而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才能自利利他,权宜得当,圆融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学习普贤菩萨应用和实践精神

 普贤,又作“遍吉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普贤菩萨以“理德”著称,表“大行”。他发愿十种,要为弘扬佛法而尽力: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王”。
    “十大行愿”,是普遍而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故名为“大行普贤”。

普贤菩萨.jpg

 “行愿”,包括修行与誓愿两方面,换言之,普贤既有广大誓愿,又能身体力行去实践。他曾在过去无量劫中修菩萨行、求一切智,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佛刹。他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完成求佛者的志愿,所以又被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徒实践菩萨道修行时的榜样、典范。

 我们向普贤菩萨学习,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实践精神,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孝敬、慈悲、智慧,应用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我们穿衣吃饭、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以及言行举止等方面,这就叫知行合一、解行相应。

 学习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
    
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具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其主导的大慈大悲精神,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观世音菩萨本觉妙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化众生,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最能应众生之机,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 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岛,自古以来也一直被称为观世音菩萨应化之道场。

观音菩萨1.jpg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云:“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又云:“争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即十方法界众生,无论是内在身心疾病绵缠,烦恼困扰,外在人事逼害,意外苦厄;或无论是生理、心理、事业、人事等方面,甚至聪明智能,菩提上进,乃至佛果,凡有所求但能一心称念菩萨圣号,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令其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我们拜观世音菩萨,除了寻求他的佑护,还能够以菩萨为榜样,学习菩萨平等无别,无相无求,积极祥和地去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利益一切众生,与之共存共荣,造福社会,共享和谐。
   
 学习地藏菩萨的孝亲精神

 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佛教中,诸佛菩萨,无不重视孝道,而且以孝道自行化他,累劫报亲恩。无量劫来,为尽孝道报亲恩,而发愿度尽苦恼众生方成佛道,足以代表佛教表无尽孝道的实践家,首当推地藏菩萨。

地藏.jpg

 地藏菩萨孝心第一,最值得堪负重任。据《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记载,地藏在佛前立下宏大誓愿:“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因此地藏又被称为“大愿地藏”,与文殊“大智”、普贤“大行”、观音“大悲”相呼应。

 无容置疑,我们拜地藏菩萨,就是要学习他的知因识果,孝敬父母,止恶向善,离苦得乐的精神,践行佛教广义孝道,由救拔自己父母堕落恶道之苦,推及他人父母、再及师友,乃至一切众生。

 印光大师曾言:“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只要我们虔诚、恭敬,不论拜哪位菩萨,都应当能够感应道交,身心自在。

 

本文网址:http://shishuangsi.cn/show.asp?id=782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