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

照性法师宣讲《金刚经》︱“究竟无我分第十七”(上)

作者:石霜崇胜禅寺 来源:原创 日期:2018/7/31 14:23:05 人气:288 标签:

 

161.jpg

 我们现在开始学习《金刚经》的“究竟无我分第十七”,大家请合掌,我们一起把经文诵读一遍: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好,大家请放掌。

 这个“究竟无我分第十七”的经文,大家看上去好像有点熟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第十七分”跟前面的“第二分”似乎有点像,也是须菩提向佛请益:“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两大问题。但是,这里跟前面不是重复,只是又重复说了一次。前面问了,这里为什么还要问呢?前面,菩萨已经证悟了这个甚深的空性的智慧,从这儿是悟后开始起修了。前面是明理,空性的道理已经明白了,这边呢就从事上面开始实修。

 菩萨如此,我们众生也是这样。你看我们经常有很多人讲起来头头是道,道理都懂,但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很难去做到。那个道理,你知道的多但做不到没有去做,那你是很可惜了,说起来头头是道,那不行。所以说,须菩提这边再一次向佛陀请益,从这里开始在事上面开始实修。

你看,大家在禅堂里面跑香的时候,佛教里面也叫“行脚”,也是在走路,一直走走走走走……行脚是佛教古风,它伴随着禅宗修行参学、悟道的全过程,所谓行万里路、过万重关,在行程中去感悟、体证佛法。大家在禅堂里面跑香也是这样,不停地走不停地走……不管是通过心里默念佛号也好,很容易就能够看到自己的心。

每个人修行方法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如果,你能够每天坚持走1个小时、2小时路,也不要走很快,你只要能走一两个小时,这也是非常好的。在走路当中的话,一个人当然最好,两个人也行,但尽量少说话。走路的话,一个是锻炼身体;第二个,你在走路当中就不会做其他的杂事。走的当中念佛也可以,很容易能够跟自己的心相应,也很容易就能观到自己的心。你坐着或躺着,或者干其它什么事情的话,妄想妄念多了,就很难观到自己的心。这走路好像很单一,不停地走不停地走……自然而然,那你观自己的心好像就很容易了。

 佛法,也叫心地法门。要想真正入佛门的话,你就要观心。观心,就是看自己心的这个起心动念。

 学佛是这样,做任何事也是这样都要用心,用到这个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你只要有了心,用了心,你才会想方设法去完成、去做那些事情。你没有心的话,你就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可做可不做的。我们对待人也这样的,你用心了,别人能感受到了,哪怕是一句话,小小的一个东西,别人都感到很温暖。有的时候,并不是在于说:我一定要送多少东西,送多少钱,送多么好看的什么衣服,不是的。你用心了,别人能感受到这份温暖。

 学佛,就是观心看自己当下的这个心,慢慢学会观察自己当下是烦恼的心,还是智慧的心,还是跟佛法相应的心?如果光念佛、光诵经,平时不会观心的话,有的时候这个烦恼来了,你自己还不知道。有时候发脾气了,你过后自己才觉察到,有些人过后都觉察不到,还认为自己很有道理。念佛也一样,你如果不能观照自己的心念,不是在用心念“阿弥陀佛”,只是通过语言文字上在用嘴巴喊,那也没用,“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徒然”。

 人,之所以有这个痛苦、有这个烦恼,就是内心里面有烦恼这个念头在作怪。佛教修行的方法,是观这个念头,这个烦恼的念头生起来你一觉察到,你不要随它,不要管它,或者静静地看着它,自然而然就没有了,妄念本身就是空。所以《金刚经》讲一切法都是空,其实妄念也是空,等你觉察了这个念头以后,本身它也就没有了。你如果没有观心,生起了这个念头你没有觉察到,例如生一念:忽然觉得这个人很讨厌,说的话很不中听。然后,你在那边想啊想,别人如何如何坏如何如何不好。整天,在你心里面烦恼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大越来越重,你一时想叫它停下来,根本停不下来的。所以说,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或者说有点功夫的人,能够尽早觉知到自己的这个念头,在它力量不是很强的时候,很容易就能够把它转变过来了。

 所以,用通俗的话——“学佛就是转变观念”、"转心”、“转烦恼为菩提”。首先,要转之前的话,你必须要观心,要知道这个心,当下是什么心念?如果你根本观不到根本觉察不到,糊里糊涂的怎么可能去转变你的心念呢?所以要观察这个心。

 整个一部《金刚经》就是须菩提向佛请益两个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安住我们真心!在这里,须菩提又再一次的把这两个问题给提出来了。问题好像是相同,但是境界不同了,自“究竟无我分第十七”起,是悟后从事上来修。

 我们请看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这个时候须菩提向佛请益,“白”是一种尊敬,对佛的一种尊敬。“白佛言”就是向佛请益:“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这个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如何能够安住他的真心?如何把妄心能够降服?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你看,这个“究竟无我分第十七”跟前面“善现祈请分第二”里,佛的回答有所不同。佛在前面的回答是:“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里呢,佛的回答:“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对,他这生什么心呢?这就是生菩提心。

 所以,学习《金刚经》,佛告诉我们:你证悟到这个空性的道理后,你还是要怎么样呢?要生菩提心!生菩提心去干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去广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在我们佛教里面,有四大菩萨:浙江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四川峨眉山大行普贤菩萨、山西五台山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安徽九华山大愿地藏王菩萨,这也是佛教大乘法门修行的四地。

 观音菩萨,在佛教里面代表了慈悲,要学佛的话,你一定要慈悲为怀。用通俗的话,就是你一定要有爱心,对一切众生都要有个慈悲心,要有个爱心,哪怕对蚊、虫、狗、猪……等一切众生之类。因为在一个有慈悲心的人眼中,它们都是一个生命,他尊重的是一个生命。佛教里面,一个是培养你的慈悲心。一个人有慈悲心,跟没有慈悲心,其心态和在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上,差别就非常大,非常大的。或者说,有的时候你看那个乞丐在行乞这事:我给他钱,如果被骗了怎么办?他是个骗子怎么办?但是从慈悲心的角度来讲,你不管他骗还是不骗,这是培养你的慈悲心,这也是自我的一种修行。

 观世音菩萨,在我们佛教里面就代表着大慈大悲,我们学佛人首先要慈悲,有了慈悲以后,你光慈悲还不行,还要怎么样呢?要有智慧!这就好像我们学《金刚经》一样,包括我们拜佛、求佛也是这样,我们求什么呢?求佛跟菩萨加持我们开智慧!你如果光有慈悲心,光有一个爱心,光有好心,你没有这个智慧的心,有的时候心是好,却做了坏事。为什么呢?你方式方法错了,一定要有智慧,有智慧的话,你去做什么事就会很善巧。有了智慧以后,你还要怎么样呢?一定要把这个慈悲跟智慧在事相上面,像峨眉山大行大愿的普贤菩萨一样,把所有的爱心、把你的智慧,用于你的生活当中,把所有的佛法在你的生活当中,在你的行、住、坐、卧当中去运用,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行为。有人说:对家人,我心里面其实很关心他。但是,你没有说出来,你没做出来,心里说你其实关心他,这个也不行。还要怎么样呢?要用你的行为去表现,要有行为,要有行动。你说你关心一个人,你为对方、为你的家人、为别人付出了什么东西,做出什么事情了呢?所以,一定要落在行为上,就像峨眉山大行普贤菩萨。落实在行为上以后,还要怎么样呢?最后还要发愿!就像《金刚经》里面说的“生如是心”,发什么心呢?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心发愿,像安徽九华山的大愿地藏王菩萨学习。你做事情、你关心别人、你爱别人不是说“我今天帮助别人了,我今天关心别人了”就行了,“我明天不爱了,明天不关心了,明天不做了”那不行。做一件事情,实际上不难,难的就是你天天做,你坚持下来做,难的就是坚持,像地藏王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发大愿一直做下去,这就是我们学佛的一个正确心态。

 我们大家很有这个福德因缘,能学到《金刚经》,能够正确地了解佛教的这个“空”义。如果不能了解,说:唉呀,佛教讲“空”,讲“空”的话,那个什么都不去做了,什么心也不发了,愿也不发了。有的人甚至说:你看这个佛教这个说话,发了这个“成佛的心”!你看,这个念头,这个妄念更大!其实,他根本就不了解这个佛法,什么叫妄念,什么叫烦恼,什么叫愿力!他好像都没搞明白,就好像一阵是是而非,错误地去解释这个佛教的名词,他不学习,根本就不理解。

 所以说,我们大家真是很有这个福气的,有福德因缘能够一起来学习这个《金刚经》。在我们佛教里面,有这么句话: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许。在“有”上面,我宁可执著这个“有”像须弥山那么大,不可执“空”哪怕很小很小的错误的这个“空见”都不能执著。为什么呢?因为,你执著于错误的所有的都“空见”的话,你就堕入顽空了、堕入断灭空了,所有的知见你都完全错误了。为什么呢?因为执著、陷入这个错误的“空见”的话,你就不会去做事了:什么一切好像都是空的,一切都好像是假的,你就会消极了。你如果执著“有”的话:哦,有这么一回事、有因果、有神有菩萨,你还有敬畏心,你还会去做。不管怎么样,最起码你不会去做大恶的那个事情。所以,有这么一句话说:这个人,不怕有信仰。你有信仰的话,就会有分寸,你会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怕一个人毫无信仰,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敢做,这种人,是比较可怕的,这种人破坏性就很强了。

 所以,我们今天在这边能够学到这个《金刚经》,确实非常难得。我们要有慈悲心,学了《金刚经》要有智慧,我们还要发愿,要落在这个实践当中,我们要去做,要去发愿。所以,这边佛就告诉我们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就是佛告诉我们,首当要“生如是心”发起这个菩提心,发起这个愿力:“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就是菩萨我发起了无上的这个菩提心,发这个心以后去度脱一切众生,但度脱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就是,我知道这个众生都是因缘假合,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我不去执有它,包括我度脱众生的这个行为也是假相,也是如梦幻泡影。

 你看,我们如果想起昨天的事情,昨天的事情现在来讲也似一个假相。所以,为什么叫前尘影像呢?像放电影,想想过去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是不是?过去是这样,其实我们当下做的事情也一样,未来变成现在,现在变成过去。我们现在上课,所有讲课的这个相、讲的这个法,明天你去想一想的话,就似一假相,像梦一样。你想起小时候的事情,想起去年的事情,就像一场梦一样。有一种说法,当然我们都没有死我们不知道,讲一个人在死之前,大脑中会忽然把他过去所有的事情,很快很快的像放电影一样把它过一遍。

 所以,菩萨发菩提心度脱所有众生,他知道一切众生、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的假相,都是前尘影像,不会去执著,“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在这边『究竟无我分第十七』里经文是“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而前面『大乘正宗分第三』的经文是“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差别代表什么呢?前面的经文,主要是破除我们对众生相的执著;而这边呢,他把这个“实”字放在后面,“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不但众生相是虚假的、因缘和合的,包括我们众生的这个心,我们内心里面的这个心也是虚妄的。就是,所度的这个众生是虚妄的,以及能度的我们这个人、我们这个心念也是虚妄的。这就是《金刚经》在破除我们的这个相,在破除我们的执著!我们对一个物、对相的执著,往往认为它是实有的:这个桌子是实有的、这个房子是实有、这个名是实有、利是实有,认为一切法都是实有,不知道所有相、一切法都是前尘影像,都是缘起性空。

 外面的相是虚假的,我们内在的这个执着的心念,刹那间不断地生生灭灭,也是虚假的,当你能够观心的时候,能够知道这个念头生起,你再看的时候,发现这个念头没有了。所以,这个念头,如果当下你能觉知,它当下就没有了,你当下就是自在的,当下就是智慧的,当下就是菩提。所以,我们说开发智慧,你怎么开发智慧呢?就是你觉知你念头的时候,你不随着你念头走的时候,你能够安住你的真心的时候,这就是智慧的开发! 

 禅宗里面修行的方法有很多,包括 “参话头”也是这样的,就是观你的这个念头没生起来时候的那一个真心。没事经常看看我们念头没生起来时,这个心是什么心,你静静地看着它,时间越长,你的妄念就会越少,开发你的智慧就越深,这就很自在了。当然,这个不是糊里糊涂的,它是有觉知性的,它有“观”存在的,它有正知的,你静静地看着自己的心,明明了了,这就很自在,很自在。我们的妄念,等你能觉知它的时候,这个妄念就没有了,所以妄念本身也是空。

  有些人认识这个身体是四大组合,知道是假,但认为他的心是真的,有个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人,什么叫“我”呢?你看我的这个心念,这心念就是我。其实,这个心念也不是,你静下心来看看你的念头,它不断地在变化、不停地在打妄想,不停地想东想西心猿意马的。所以,我们不要错误地被这个生灭变幻的心念、被我们的妄念所欺骗了。

 佛法,就是要我们有正知正见。这就是个正见,知道这个妄念不是所谓的“我”。我们平时认为这个妄念就是“我”:生起这个“累”,这就是我累了;生起了这个“贪”:唉呀我就要它。他不知道这所有念头都是妄念,都是虚妄不实的。你真正要看这念头时,这念头没有了,你就能安住你的真心,或者你念佛也可以,或者诵经也可以,就非常自在,非常快乐。

 好,那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边,大家一起来跟我做回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阿弥陀佛

(待续)


本文网址:http://shishuangsi.cn/show.asp?id=769
分享按钮